南京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历史上长江出现较大规模的洪水的年份有1954年、1991年、1998年、1999年,均产生较大的洪涝灾害。2010年的洪水暴露出南京市长江干堤防洪能力严重不足。
2011年7月底我院完成了本工程的初步设计,并通过专家审查。2011年11月,根据江苏省发改委的批复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工程于2011年11月开工建设,至2012年6月通过验收,至今运行情况良好。
堤防的防洪标准采用“长流规”水位,即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标准,其中南京长江干流防洪控制水位为10.60m。规划实施后,可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泵站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
设计要点和特点:
(1)总体布置
杨家沟闸站位于栖霞区靖安街道杨家沟引水河入江口处,由于杨家沟引水河与堤防不正交,因此泵站轴线采用平行杨家沟河道而与堤防成73°夹角。主泵房采用堤后式布置,泵站进出水建筑物在同一轴线上,顺水流方向布置的主要建筑物包括:引水渠道、前池、站身、出水池、穿堤箱涵及出水口等;在泵站轴线东侧13.3m平行布置引水低涵(兼自流涵)1座,自流涵进水口位于泵站检修间下部,顺水流方向布置的主要建筑物有:自流涵洞、闸门井及出水口等,设置自流涵,可在内河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直接自排,不需要运行泵站,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2)水工与建筑
主泵房采用堤后式布置。为保证较优的进水流态,泵室采用正向进水,湿室型结构型式,泵室分7孔(其中东边一孔为检修间),共分三层。泵室顶层以上设主厂房,安装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1台,方便水泵机组的安装检修。
闸站主要建筑物的底板均位于淤泥质粉质壤土上,承载力低,不满足要求。结合沿江区域地质特点,对泵室、前池挡墙、低涵及闸门井等重要结构和抗滑要求较高的构筑物采用了灌注桩基础,而对出水池、高涵及出水口等埋置较浅,水平力及地基应力较小处采用水泥深层搅拌桩进行加固处理,大幅度降低了地基处理费用。由于河口封堵段堤防位于老河槽入江口,地质条件较差,为了防止新筑堤防出现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危及上部高涵及出水池,设计中在整个封堵段堤防下部采用水泥深层搅拌桩进行加固处理,有利于堤防固结及节省工期。通过分析施工和运行期间的连续监测结果,堤防及高涵等沉降量较小,加固效果显著。
本工程建筑工程包括泵房和配电管理房,布置在主江堤后、泵站轴线的东侧。管理区配套设置多处绿化景观,环境优美。管理区四周设围墙,方便管理。 (3)水力机械和金属结构 考虑到潜水轴流泵具备运行、检修方便、管理运行成本低的优点,本工程采用的是潜水轴流泵,安装5台900ZQB-70*及1台900ZQB-70(具备反向引水灌溉功能)型潜水泵。 杨家沟泵站为排灌两用泵站,且通过自流涵可实现自排,功能多样,节能效果好。在排涝及引水管路系统中需安装多扇闸门及蝶阀,通过闸门及蝶阀的联合控制运行,来达到排灌两用的目的。
(4) 电气与自动化
为确保泵站既经济、灵活又能安全、可靠运行,新建了杨家沟泵站专用10KV变电所,采用双回10KV电源,正常工况下同时运行,互为备用。
泵站设有微机监控系统,能够检测水位等工况,自动控制泵站各设备运行,同时监视、记录变电所内变配电设备及站内各动力设备的运行情况。泵站另配有9路视频监视系统,对泵站进出水侧、泵室、管理区道路进出口等重点区域进线实时监视,同时观测各设备对指令的执行情况。目前,该系统操作简便、运行良好,得到管理单位的高度认同。
该工程获2014年市优设计二等奖。